【第十四讲】(5 / 8)

界,我什么时候能够停止?那这个问题就不能问我,要问你自己了。你的妄想什么时候停止,你的轮回就什么时候停止。所以你看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往生极乐世界,他很容易出去;但是有些人临终的时候出不去,就是他对三界那个攀缘心太重了。因为你就是这念心在流转嘛。所以为什么蕅益大师要我们厌离娑婆?你厌离娑婆,为什么?你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脚比较容易踏得出去。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客人跟主人。从这个地方要去体会,三界是一个客尘。

寅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丑二、现相证成。分二: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前面是憍陈那尊者自己觉悟的说明,这以下佛陀就以两个现前的状态,来证明主客、空尘之意。佛陀为了要加强阿难尊者的印象,又做两个动作来证明这个道理:第一个,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第二个,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

【第十四讲图二】

我们看第一个,开合宝掌来证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经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这个地方佛陀提出一个问。

佛陀在法会大众当中,屈合自己的五轮之掌,变成一个拳头;屈了以后又把它打开,变成一个手掌;手掌以后又把它关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如是地重复。他把这个手掌的开合显现给阿难尊者看,问阿难尊者说:你今天见到了什么东西?阿难尊者说:我见到了佛陀这个百宝光明的手掌,在那个地方一下子开,一下子合。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佛陀的意思是借境观心。佛陀是希望能够假借这个生灭的外境,让阿难尊者来观察不生不灭的心性。好像我们讲:念佛是谁?念佛是生灭法,有念,有生住异灭。念完以后这个声音又消失掉了,但是那个能念的心性,是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灭的。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是有意要借境来观察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我们看阿难尊者,他这一段的确是有一点觉悟了。

佛告阿难说:你见到我的手有开有合,到底是我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呢?阿难尊者说:佛陀的宝手是有开有合,我见到的佛陀的手也是有开有合,但是我的见性没有开合。

这个地方有三个东西,我说明一下。

倓虚老和尚说:有“本见”——根本的本,知见的见。本见就是见性,它没有所谓的生灭。但是本见这个不变性,它有随缘作用。外境刺激它的时候,这个本见就产生一个能所,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世尊的宝手的开合,这个是所见的相分。阿难尊者是用什么见呢?是用见分,用能见的见分来见。但是这个能见跟所见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见性叫本见。那个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所见的手是开合的,我能见的心也是变化的。但是这两个能所,背后那个见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时候佛陀再进一步了。阿难的回答虽然对了,但是佛陀以为阿难尊者只是一时的猜测,再继续问说:谁动?谁静?什么是动态的?什么是静态的?阿难尊者说:佛陀的手是动态的,有开有合;我能见的见分也是变化的。但是那个本见的见性,尚且没有寂静之相,怎么会有动相呢?见性是离一切相的,诸位要知道,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我们讲寂静相只是一个方便,其实它是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