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道理呢?他说:其实我就是彻底地解悟客人跟灰尘这两个字的道理,我就成就阿罗汉果了,就破除所有的烦恼了。所以破烦恼是要解悟道理的,是要明白道理的。这以下憍陈如把他自己解悟的道理表达出来。
他说:先解释这个客。什么叫客?世尊!比如说有一个要走远路的客人,他从此方要到达很远很远的彼方去。他到了中途,暂时寄住在旅馆。在旅馆干什么呢?或者住一夜或者只吃一餐饭。吃完、住完以后,这是旅馆嘛,他不能长久住。他又再前进,又再找一个旅馆,又吃一顿饭,又住一个晚上。所以这个“俶装前途”,就是整理行装再前进,不能够长久地安住。“不遑安住”,就是不暇安住。这个客人是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但是主人,他就没有必要离开了,也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去。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的譬喻中这个客人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众生在三界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客人。你看,你今生做一个人,生命长一点,这旅馆住了三天。死了以后来生变一只蚂蚁,几年的寿命就死掉了,时间短。来生变个天人,寿命长。所以我们在流转当中是怎么样?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这个叫作客人。所以因缘法就是变化的。不断的变化,这叫客人。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有没有想到有一个不生灭的主人存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主人那个地方去呢?有这层意思。所以这个憍陈那尊者,他从客人的旅游当中思惟,原来暂时安住的叫客人,恒常存在叫主人。所以,以不能够安住的、生灭变化的叫作客义。他明白这个客人的道理。这个就是我们的妄想,叫作“客”。
我们再看什么叫“尘”?
客跟尘这两个道理不太一样。古德说这个客,它所形容的是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比较粗显的时间。尘是我们心中那一刹那的念头,是比较微细的,心念的刹那。前面是约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这个是比较微细的。
我们看什么叫灰尘?比如说“新霁”,就是雨后天晴的时候,你看太阳——清澈的太阳缓缓地高挂在天空,然后这个阳光透过窗户的隙缝,照入到房间里面。透过阳光的照射,虚空中产生很多很多的灰尘的相状,它是上下左右摇摆不定的。但是虚空永远是寂然洁净不动。灰尘存在,为什么没有光明我们根本看不到灰尘呢?这个光明就是我们心中的回光返照。你看我们平常不念佛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妄想。因为我们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你不知道有妄想。你看打佛七的时候,你开始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哎哟,妄想这么多!那正常,那是你开始回光返照了。所以一定是有阳光照到房间,我们才发现灰尘的存在,否则我们平常感觉不出灰尘存在。那么,我们从灰尘的变化当中体验到:哦,我们的妄想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通过灰尘跟虚空的对比,他就思惟说,寂静的、澄静的叫作虚空;生灭动摇的叫灰尘。憍陈那尊者就是从这一个客人的变化,从灰尘的摇动着眼,把妄想停下来,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对这样的道理说:如是,正如你所说的这个客尘之理。
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中者,究竟是什么人?你看我们都知道,我们来三界是客人,我们在三界流转。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谁在流转?宇宙是一个旅泊,谁在流转?谁在做客人?是谁?流转者谁?其实就是我们这一念妄想。还有谁?真如本性它不流转的。我们心一动,就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果报;然后我们把这个果报当作自我,用这个果报再去起惑,又造业,就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说“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如果要问,说我今天轮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