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居。他这样子的目的是要迷惑这种没有知识、没有教理判断力的这些愚夫愚妇。
他是用什么方式呢?恐令失心,他往往好言吉凶,说你这个人可能什么时候会有灾难,用恐吓的言辞使令这个人失去主张、失去他的判断力。尤其一个人他运气不好的时候,他才会来找出家众谈,有很多人就顺势而为,说你怎么怎么…的,那么他更加的没有主张。如此的邪欺之人,他所到过的处所,他对众生的伤害是其家耗散,把这个人的钱全部都骗光了,因为他内心害怕,结果就把钱都拿出来。这种妖邪众生在末法时代,是特别多的,佛陀先预言。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的教诫:为什么讲完邪逆众生以后马上讲佛的教诫?对比一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跟佛法是不相应的。佛陀教诫弟子们是怎么修学:佛陀教诫比丘们是用乞食的,而且是「循方」,你不能够故意的跟谁去乞食,不能有特定的对象,要按照你所走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次序来乞食。
他的目的就是要舍弃心中的贪欲,因为你乞食,你就不用积集财富,也不用从事生产事业,反正你今天吃完了,明天的明天再说,一天过一天,不要累积太多的饮食跟财物,舍弃贪欲。依此舍贪来助成我们的菩提道,诸比丘在大戒当中是不能储饮食的,佛世是这样规定的。
他生命的目的是「寄于残生,旅泊三界」,身为一个比丘,他对生命的看法,他经常观察生命是无常的,我只是在大海中暂时产生的一个水泡,暂时得借用这个色身来修行而已,在一期的生命当中只是暂时的借住。
「示一往还,去已无返」,每一个修道人都有最后的准备,这是最后一生了,从此以后成就圣道,不再来三界。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活所需降到最低。这是佛陀的教法,这跟前面自称善知识的、累积财富越多越好,当然产生对比。佛陀对这样的事情,产生严重的教诫。
违教深害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贼人”,出家以后他不修学佛法,而修外道之人,用种种的外道之法来好谈吉凶祸福,为人家处理事情,这叫贼人。因为他偷取佛法,假借僧众的衣服,他也出家,但是他真正所作所为是「裨贩如来」,穿着出家的衣服来帮助他贩卖如来,追求名利。因为要不现出家相,这些信徒对他也不能产生信心,他必须要现出这个相状,来帮助他造作种种盗取财物的罪业。
平常的开示「皆言佛法」,他认为这些种种的外道法都是佛法,说一些相似之法,非法而说成佛法。「却非出家具界比丘为小乘道。」“却”反过来,“非”诽谤。反过来诽谤这些如法持戒,少欲知足的持戒比丘是小乘之道。说:我是求大乘菩萨,不拘小节,这些只是小乘的自了汉,反过来批判这些少欲知足的道法。最后的结果:「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重大的过失就是疑惑误导众生,使令他们堕落到无间地狱。
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疑误众生」在佛教里面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因为整个佛法的重点在正确的知见,端正其心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结果。
比方说:我们看春秋时代,春秋时代齐桓公当时要称霸整个天下,他就找管仲。他说:我想称霸于天下,要有什么样的条件?管仲说:称霸天下不是靠武力,你要有一个证盟,你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正确的知见。他说:你看郑庄公(他举郑庄公,在齐桓公之前,郑庄功的武力是很强大的),但是郑庄公没有证盟,他师出无名,他公然的抗拒周天子。管仲说:周天子是王室虽衰并未丧德。你称霸,默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