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知道,这个四大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放弃了四大的自身相而顿悟了清净法身,所以感到色身的荡然。这是第一个利益。
第二个,我们过去妄认六尘的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模式,我们以这个当作自我,把这个生命的思想当作自我。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放掉这个生命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形态,顿悟常住真心,所以内心感到荡然而没有罣碍。
继续阅读
所以在法会当中,他看到了当下的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大海飘出一个水泡,它只是一个生灭相。从生灭当中,我们找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实的家。所以这个时候身心感到非常的开阔,感到没有罣碍,内心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依止处。这种利益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广泛的叙述。
庚二、广叙 分二:辛一、圆悟三大;辛二、结属真因
广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圆悟三大,第二个结属真因。
辛一、圆悟三大 分三: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壬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圆悟,就是圆满地悟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具足体、相、用三大。这当中有三段:一,悟性量即是相大;二,悟性体即是体大;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
我们看壬一的性量,就是心性的量,它本身是相大。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总是认为我内心世界是狭隘的,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很难平等广大,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自己障碍了自己。我们内心的量它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我们看经文。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那么,大家听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认识到我们过去都是向外攀缘,执着身心世界为自我;这个时候开始回光返照,结果发觉我们这一念心其实是周遍十方法界。那么再回过来看这个十方的虚空,乃至于虚空所有的山河大地,就好像观察手中的一个小小的树叶而已。我们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我们的内心有两种相貌:第一个,是你本来的相貌,本来的;第二个是你现在的相貌。我这个人的心量就能够容纳这么多——这个是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无始劫来产生很多的习气。但是你要了解一个观念:我们的胸量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有无量的进步空间。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原来的设计是周遍法界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得这么小,“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你说,欸,我们的本来面目就这么大。那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这么大。这个房子设计是一千坪,结果我们只用了十坪,我们自己糟蹋了自己的房子。就是说,我们的胸量本来是周遍法界的,后来被我们七弄八弄变成这样的一个胸量。
所以,你现在观察生命,要观察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然后你现在的面目是什么,哪些还有进步的空间,你就知道要从哪里下手。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原来我们的心这么广大,你看这个虚空乃至于虚空的东西,就像树叶一样。是这个意思。
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个时候他悟到这一念心性之体当下是清净本然的。这个体大指的是离相清净的,它是没有相的。说是我们看到前面的经文以后再回光返照,世间上诸所有物,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总而言之就是身心世界),这些生灭的因缘,其实当下就是我们无上菩提所相应的微妙光明的这一念心性。而这一念心性是特别的精纯不夹杂,而且周遍圆融、无所欠缺的,能够含容、包裹十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