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讲】(3 / 7)

能够成佛。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对阿难尊者乃至于对所有佛弟子的一个警策。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发明、去了解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佛陀以下告诉一个方法。他说,你应该要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这个体用的关系呢?就是你观察六识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是非同非异、是非空非有。佛陀告诉这四个方便。蕅益大师说,其实这四个方便说穿了就是两个方便,就是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怎么去看事情。蕅益大师说,你应该从体跟用两方面去看:体是不变,用是随缘。

我们从这两个来看。你说这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识它的作用是相同还是有差别呢?我们应该这样讲,它的体性是相同的,都是一念心性嘛。当把六识摄用归体的时候,同一体性;但是当六识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各各不同。

你看,眼识只看色尘,耳识只能够听音声,所以它们体相同。异呢?作用差别。这是空有,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但是它的相状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有它随缘的作用。非同、非异、非空、非有,道理都是一样。为什么说它不是非同呢?因为它同一体性。为什么说它非异呢?它作用差别。

你只要掌握体跟用这两个角度,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诸法是随缘而不变;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不变而随缘。摄用归体,这个时候现出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依体起用,就循业发现,各各不同。这个就是整个《楞严经》要我们去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生命。

壬三、显理性

前面是破除虚妄相,破妄;这以下显真。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我们先看它的体性。

当我们把整个六识,每一个人的思想会归到体性的时候,佛陀说,其实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它所具足的这个识大,当体是真空的。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想法,你看到佛像想要拜,想要皈依,有这个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当你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个真空的体性就具足了十法界的染净的识大的功能。虽然觅之了不可得,但是它又有这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把每一个人差别的思想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性,虽然毕竟空,但是它却有无量的可能性。它可以去塑造。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产生好的思想;你遇到不好的因缘,你就产生不好的思想。比方说,黄金可以打造成一个佛像,黄金也可以做成一个马桶,所以黄金具足任何的可能性。我们这念心也就是这样,它本来就具足十法界的染净的功能。这个就是所谓的“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这个讲到性具。

“妙觉湛然”,这个讲到性体。妙觉指这一念心是寂而常照的,湛然指的是照而常寂。这个“妙觉湛然”也等于是前面的清净本然的意思,它是离一切相的。这以下以“寂照”两个来发明,观念是一样。这个讲到性体。

这以下讲性量。这个心性是普遍整个十法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心性。

这个是讲到把六识的作用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它的相貌是这样,简单地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十法界的德能。

这以下我们看它的作用。“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含”是指含摄,它理具;这个“吐”指的是事造。由业力的造作,它就会显现出整个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心识出来。所以这个心识的活动、心识的出现,它不可能有固定的处所。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它就各人显现,这就叫“循业发现”。

什么叫循业发现?我们解释一下。比方说,你前生本来是一个女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