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如是说:阿难尊者从前面两番的开示,已经领悟到了我们真如本性的存在,但是并没有很深刻,所以他这个时候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启请。而这一段的启请,阿难尊者并没有开口,他只是心中的一种愿望,这叫作“密请”。这样的启请其实是阿难尊者最后的启请。他整个启请,可以说是贯通整个前三卷《楞严经》的后半段。从此处到第三卷末的经文,都是因为这样的密请才有佛陀的开示。这是阿难尊者听完了“十番显见”的前面两科,显出见性后的一个情况。
丑二、匿王显问
【第十五讲图二】
我们再看波斯匿王的反应。波斯匿王的显问,是直接用开口的方式来请问的。我们看经文: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在听过前面两番的开显见性以后,波斯匿王的反应相当的强烈。所以这个时候在法会当中,波斯匿王就站起来。阿难尊者当时并没有开口,波斯匿王开口了。他白告佛陀说:我过去还没有亲近佛陀、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曾经亲近过外道。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两种大外道:一个是迦旃延,一个是毗罗胝子。迦旃延跟毗罗胝子这两个外道,是整个印度当时外道六师中的其中两师。
印度外道基本的思想有六种,就是六种师。这六师当中,每一个师都有十五个弟子,所以就有九十个外道。再加上他们的师父——六师,就构成了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六种思想。
迦旃延这个外道的思想认为:生命由大梵天所创造。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死了以后,还要回到大梵天去。所以你在整个过程当中,造善也不会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创造痛苦的果报。我们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这是迦旃延的思想,大梵天的思想。
毗罗胝子,我们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偶然。这个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有时候往东边飘,有时候往西边飘。所以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只是一个偶然。你为什么会有痛苦?你为什么会快乐?这是完全没有因缘的。你的运气不好,所以你痛若;你运气比较好,所以你快乐。这种思想,也是拨无因果。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论点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属于断灭的外道。他们的思想的共同点是“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意思是,当一个人死亡以后,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现象;你只能够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你死了以后,就叫作涅盘。涅盘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后,这个不生不灭的涅盘就自然出现。这个观念的问题点在于:此身死后断灭。这个思想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没有来生,我们造善造恶完全没有意义了。那人生变成只有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你造善干什么?你就没有必要去断恶修善了。所以这是很可怕的拨无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提出来:“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我现在亲近了佛陀也听闻了佛法,但是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结啊:到底有没有来生?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我还是有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够为我去发挥、去证明这一念心不生灭的本性。不但是我有这种想法,今此法会大众,只要是还没有成就圣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够听闻这样的道理。这是波斯匿王听了前面两段的“开显见性”以后的感想,从外道断灭的思想的角度来请佛陀开示。
子二、说示。分二:丑一、明身有迁变。丑二、明性无生灭。
佛陀先回答波斯匿王的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