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2 / 8)

一段“请问”,第二段“说示”,第三段“领悟”。

子一、请问。分二:丑一、阿难密请。丑二、匿王显问。

我们看第一个,“请问”。“请问”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阿难的密请;第二段是匿王的显问。

丑一、阿难密请

【第十五讲图一】

阿难的密请是说,阿难尊者在这段并没有正式地开口来请法,他是用一种合掌礼佛的方式来秘密地、间接地启请。

我们看经文的第一段: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这一段是衔接前面的文,说是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听到佛陀开示“客尘、主空”的道理——我们内心当中有所谓的“主人”,即无量劫来我们对于无上菩提的这种上求下化的愿望,这是我们不变的;第二个是“客人”,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把主客的内涵区分出来。阿难尊者听到佛陀有关主客的这种生灭不生灭的教诲,他产生一种“身心泰然”的感觉。这个泰然就是舒适安乐的意思,非常的舒适安乐。

这一段我们加一个解释。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说,为什么阿难尊者听到这个道理会舒适安乐呢?我们知道阿难尊者在前面“七处破妄”的时候,把整个我们这一念心可以说是破到“觅心了不可得”。阿难尊者当时的心情非常的惊怖,因为他产生了一种断灭的思想。经过“十番显见”的前面两科,发明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时候他找到永恒生命的一个依止处。你看那些禅师开悟以后会说,我终于找到生命的落脚处了。就是生命的变化当中,他有一个依止处。阿难尊者的心情也是这样,他找到一个心中的落脚处,所以他感到舒适安乐。

我们再看第二段: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刚刚的“身心泰然”,是讲他现在的状态。这一段是他对过去的回忆。忆念过去无始劫来,忘失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直跟着心中的缘尘分别影事。

其实这个就是妄想。那么妄想为什么分成缘尘、分别、影事这三段呢?

首先我们看缘尘。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尘引生的,就是攀缘六尘,一定首先有一个所观境。

第二,有一个能分别的心,我们对六尘产生分别的功能。这个分别的心跟所缘的境,心境和合的时候产生一个影像。比如说今天我这个心去接触这个花的时候,我产生一种分别:这个花很漂亮。

“这个花很漂亮”就是一个影像。这是一个印象,这就是我一个想法。我每一次起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会产生引导的作用:诶,这个花很漂亮。其实我们就活在心境和合产生的一种影像之中。而这个影像,如果我们不加以破斥,时间久了,对我们就会产生一定的牵动作用。所以你看,我们的生命累积了很多很多的影像,有正面的影像,有负面的影像。这个都是所谓的妄想。我们会从过去的经验、过去的影像当中,来产生行动。

这个就是由缘尘产生分别,由分别产生影像。这是阿难尊者对过去的回忆。

我们再看第三段: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那么现在终于能够开悟了。这个开悟,从本经来说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是生灭的,是空寂的,是没有真实体性的;而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是本来具足,是经常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孩,遇到了慈悲的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依止的心情。这个时候,他一方面合掌礼佛,表示对佛陀的感恩,一方面他心中希望如来能够进一步地开显身心当中的真实跟虚妄,所谓生灭跟不生灭,这两种差别的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