谧宜人。
如琴湖和芦林湖宛如两颗明珠镶嵌在群峰峻岭之间。如琴湖形似提琴,湖水清澈如镜,湖畔茂林修竹,红叶似火,梧桐鹅黄,水榭亭台,曲桥草堂,尽显高山平湖风光。
芦林湖则被群峰环抱,长桥卧波,当阳光柔和,湖面平静如镜,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山峦清晰地倒影水中,山水相映似画卷。偶尔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条条素绸在水面飘动。
秋天的庐山,别有一番韵味。山上的植被五彩斑斓,葱绿中夹着嫩黄、绛红、赭红和火红,有的灌木叶片冻得紫红,宛如满山铺着玫瑰。
夏先衍一路上欣赏着美景,倒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地,不愧是人文圣山,整个庐山都化作了一个巨大的灵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庐山古今同游,夏先衍脚下的山,是孟浩然在鄱阳湖所见的,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这是释慧远修行的东林寺。
与李白同登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与苏轼一起题诗西林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今所见皆是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灵源之地的灵源不是以某一个灵源为起点开始向外扩张,而是以多点的方式共同扩张,形成了现在的灵源之地。
诗人们把庐山秀甲,写进了诗中。
当华夏人想起庐山,诗中的意境跃然出现在脑海中。
是灵秀壮美。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是山川高峻。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是飞瀑成虹。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是人间四月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是天地大观,大江悠悠东流。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悠悠岁月,诗人跃然纸上的笔墨,给庐山赋予了灵魂。
夏先衍一行人北门进东门出,在海会镇下了山,然后去了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南麓,是华夏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呢!它始建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并沿续至明清时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他喜欢放养白鹿,被称为“白鹿先生”,其隐居之地俯视形似山洞,故而得名“白鹿洞”。
南唐时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也叫“白鹿国座”。到了宋代,学馆被扩建为书院,并正式确立“白鹿洞书院”之名。
宋代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知军,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并积极开展讲学活动,使书院振兴壮大。
书院先后有李善道、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守仁等大儒先贤在此支教讲学。
青山绿水之间的白鹿洞书院,宛如世外桃源。
踏入其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那斑驳的树影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一条清澈的溪流潺潺流过,似灵动的玉带环绕书院。
书院建筑错落有致,从典雅的礼圣殿到清幽的白鹿洞,飞檐斗拱在岁月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丹桂亭边,丹桂飘香,给这片宁静之地增添几分雅致。
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