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2 / 4)

、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晚上众人就在九江进行休整,因为明天他们将要横穿整个庐山。

当晚研究出来路线后历忱雨交给了军区,明天将有一个车队带着他们横穿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 4000 年前,传说大禹曾到过庐山一带,汉阳峰上的 “禹王崖” 据说因大禹登临而得名。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

《禹贡》之后的《山海经》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浮江下”,曾登过庐山紫霄峰。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且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曾登庐山上霄峰。

公元前 126 年,西汉司马迁登庐山,将此山记入《史记?河渠书》,这是 “庐山” 一词的首次出处。

在行政归属上,庐山历代沿革复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庐山属九江郡。随后其归属在淮南国、庐江国、豫章郡等之间多次变更。

继续阅读

三国时吴国孙权曾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使庐山一度属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庐山随武昌郡隶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这一归属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宋朝初年,星子镇升格为县,庐山开始为两府两县所分治。

庐山的历史文化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辉煌。那时九江地区星光熠熠,众多名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东吴孙策曾屯兵于此,大破庐江太守刘勋;孙权派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鞋山等处,而后周瑜在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搭起点将台,阅兵点将,出鄱阳湖联合蜀军,会战曹操,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此外,约公元 243 年,东汉末年名医董奉到庐山莲花峰、般若峰隐居,他治病救人,分文不取,只要求病愈者种杏,数年得杏树十万余株,其事迹后人用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来赞颂。

历史上众多官人、文人、僧人、道人等都曾游历庐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汉武帝、司马迁、顾恺之、王羲之、慧永、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等;

唐代至五代,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此留下诗篇;

宋代和元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朱熹等也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的宋濂、刘基、王守仁、徐霞客等也曾到访;清代的黄宗羲、李渔等也在庐山留下了他们的故事。

庐山还是一座宗教文化丰富的名山,佛教、道教等都在此有重要的发展。例如,慧远在庐山创立了东林寺,推动了佛教华夏化的进程;白鹿洞书院则代表了华夏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清晨一行人就开始出发了,进入庐山,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晨曦初照,山间云雾缭绕,轻纱般的雾气在山谷间穿梭,时隐时现的山峰如同害羞的少女,半遮半掩,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雅。

行驶在庐山的北山公路上,仿佛穿梭于一幅流动的风景画中。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如同一条巨龙般盘绕在山腰之间。

沿途,山峦起伏,层林尽染,绿意盎然中夹杂着渐染秋色的树叶,为这条公路增添了几分色彩。

抬头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山间的谷地,有的似走廊,有的如盆地。牯岭的东谷和西谷,漫山遍野层林尽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