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0 蒲葵(2 / 4)

互通下来,就进入了县道,开始进山,开了十几分钟,到了一个山坳,山坳里都是簇新的楼房,包天斌和他们说,这些都是从山上黎寨搬下来的,造房子政府有补贴。

“那种船屋,说起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实住着很不方便,卫生条件很差,现在真正住在黎寨的,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留在那里的,都是些不愿意走的老人,年轻人都出来造房子了。”包天斌和他们说。

车子开到村口,有一个小伙子站在村口的一座新建的八角凉亭里,看到他们的车到了,就走出凉亭朝他们招手,张向北认出来了,他就是上次去小覃家参加公期的时候,碰到的两个小伙子之一,“宅鲜送”海南分公司的。

“是小况,对吗?”张向北问包天斌,包天斌点点头说没错,保亭这里归他管。

包天斌把车在小况跟前停下,按下车窗,小况朝张向北叫了一声“张总”,然后和包天斌说:

“你跟着我。”

“车子可以进去?”包天斌问。

“可以,里面路很宽。”小况说着就转身朝村里走,包天斌开着车,跟在他后面。

这个村子是重新规划的,村里的道路很宽,很整洁,都是水泥路,道路两边的房子,格局基本相同,都是三层的楼房,房子前面是一个院子,连房子的样式也大同小异,风格统一。

看得出来,这里的建筑是经过设计师统一设计的,白色的墙体,双重的斜檐和红瓦,吸收了船屋顶的外观形象元素,最不同的,反倒是家家户户的大门,有铁管的,有不锈钢的,不同材质的大门,大小尺寸和花纹又不一样。

他们要去的这户人家离村口不远,小况走进去没多一会,就在一家院门口站住,招呼包天斌把车开进院子。

包天斌把车停好,大家下车,屋檐下一个坐在那里编着草片的人也站了起来。

这人六十多岁,头发稀疏,皮肤比一般的海南人都要白,一看就是平时很少在户外劳作的。

小况给他们介绍,说他叫黄大毛,是远近有名的草屋顶的编织工匠。

张晨他们看到,他刚刚在编的就是草片,他身后一间房间的门开着,里面堆了半房间晒干的草叶,另外一边,靠墙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卷卷已经编好的草片。

小况和他们说,这些草片,都是拿来卖的,以前黎族人家家都会编草片,储藏草片,因为每年屋顶都要翻修,要用到草片,现在住草屋的人已经很少,自己家里也不会储藏草片,需要就到这里来买,整个保亭,都会来找黄师傅买。

小况见张向北他们不是很明白,解释说,现在人都已经住到山下来了,但山上的一些寨子里,还有老人住在那里,老人的子女,还是需要去给他们翻修屋顶,还有,山上还有不少养黑猪的,猪圈都是茅草屋。

张晨看了一下堆着的干草,问:“这是蒲葵吧?”

小况也不知道,看着黄大毛,黄大毛说:“对,是蒲葵。”

蒲葵和棕榈树很像,但比棕榈树高大,怪不得那些船型屋顶不会漏水,蒲葵本身不吸水,也不容易腐烂,是制作蓑衣的材料,张晨记得自己小时候,家家户户包粽子,用来绑粽子的,就是和这蒲葵叶很像的棕榈叶,在沸水里怎么煮也不会煮烂。

蒲葵叶展开,是个大扇型,沿着根部一尺左右剪出一个弧形,把边用布包缝,就是蒲扇,张晨小时候,街上光着膀子走的老大爷,后背都插着一把蒲扇,老太太手里,寸步不离带着的,也都是这样一把蒲扇。

看着这半房间的干葵叶,张晨有些心喜,他问黄大毛,像他这样的工匠现在还多吗?

黄大毛说不多,年轻的都不学这个,他自己的徒弟,现在有去开中巴车的,有开饭店的,有去当电焊工的,还有在海城送外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