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吾等此行,当时有些托大了···”
赵国境内,一支风尘仆仆,行进间交替有序的部队,正以不快不慢的速度,径直向南行军。
说是不快,但也只是以这支部队的标准——日行七十里,放在天下任何一支汉室部队,这都算是绝对精锐才能达成的行军速度!
即便这支部队一路昼伏夜出,尽挑山沟野林行走,但如此强大的奔袭机动能力,实际上已经暴露了这支部队的来由。
——汉,飞狐都尉!
“校尉所言,可是北墙之事?”
柴武一声淡然的答复,引得身旁小将连连点头。
“秋收方过,而冬未至;依往年之例,匈奴抢掠北墙,便当于此时前后。”
“如此之时,陛下令吾飞狐都尉南至丰沛,这···”
小将话音未落,就被柴武一记犀利的眼神杀阻止,只得讪讪住口。
复又行走片刻,抬头望了望天空,柴武便缓缓止住步伐“传令大军,于此林暂歇,造饭饱食;待日暮再行。”
——天,快亮了。
对于常年奔波于边墙的飞狐都尉而言,昼伏夜出、避道绕邑的行军方式,无疑是十分熟练。
当边墙某处受到匈奴人近犯时,飞狐都尉部,便大概率会选择这种行军方式,以免行踪为匈奴人所知。
——匈奴人每次入侵之时,汉室内部,都会有汉人奸细乃至于匈奴细作,为匈奴人窥探战情!
所以,除非是匈奴人成建制入侵,不去攻略村庄,而是集结重兵攻打城邑,否则,飞狐军都不会星夜驰骋。
如今的状况,无疑比边墙有警的时候轻松一些。
早在关东乱起之时,柴武所收到的,就不是什么‘防备边墙’的命令;而是当今刘弘通过御史大夫的渠道,直线送到柴武手中的战略任务进抵赵北,时刻准备南下!
柴武没等太久,那封注定会到来的调军令,在八月下旬如期而至缓行南下至梁赵边界,而后见机行事!
一开始,柴武还对那句‘见机行事’的命令有些摸不着头脑——自有汉以来,从来没有一份调兵诏书,是如此的···
模糊?
除了‘模糊’,柴武实在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了。
琢磨不定之下,柴武只得询问那位奉命传达诏书的中郎这见机行事···
见什么机?行什么事?
柴武原以为,当今刘弘既然送来一封如此欲盖弥彰的诏命,那必然不会解释太多。
但即便是现在,柴武都还记得那位姓栾的中郎,是如何为自己解答困惑的。
——陛下虽未名言,然末将以为,陛下所患不过有二;一者丰沛,二者敖仓。
有了这句话,柴武顿时就明白了刘弘所说的见机行事,应该是‘待在梁赵边界查探消息,如果齐贼攻丰沛,就支援周灶;如果荥阳有警,则支援申屠嘉’。
想明白这个关节,柴武再回头看那句‘见机行事’,不禁为刘弘开阔的胸襟感到钦佩。
——这哪里是欲盖弥彰?
分明是刘弘深知兵无常形,所以尽量将战略指挥权,交到了柴武手中!
至于那封诏书,则隐隐有些颠覆惯例的意味不再事无巨细的掌控,而是直接指派任务!
至于怎么打,打成什么样,则都不过问,只要一个结果。
柴武至今都还记得,当年垓下之战,受高皇帝之命掌汉军兵权的淮阴侯,所下达的命令都是极其详细某日某时,率兵多少至某地。
时间,地点,主将,士卒人数,都是极其精确。
就连遇敌后可能发生的事,都有极其详尽的安排敌千百,则如何;上万,则如何;数以万,不可敌,则退往何处。
在那样的运转模式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