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再请为将,领兵十万,以击匈奴于慕南,一血太祖高皇帝白登之仇、吕太后书绝悖逆之耻!”
“令臣昧死以奏,恳请陛下罢少府之主爵都尉,还利于民,以安苍生黎庶···”
听着周勃义正言辞的‘劝谏’之语,刘弘已经没有了发怒的气力了。
“呵,与民争利···”
后世谚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刘弘一直以此,作为华夏民族历史底蕴的象征,并为此自豪不已。
但此时此刻,周勃彻底颠覆了刘弘对这句话的认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好事儿,同样也没有新鲜的坏事儿!
后世东林党的贞节牌坊,竟然因为刘弘的粮食保护价政策,被周勃提前一千多年提出。
这让刘弘对史书上的周太尉,感到彻头彻尾的失望——包括对人物刻画者太史公,刘弘都恨屋及乌起来。
“太尉口出诳语,本当重罪。”
耐人寻味的扔下一句隐晦的职责,刘弘便悠然起身,负手走下御阶。
“然太尉既提起,朕便与太尉言讨一番。”
一步步走下御阶,刘弘的目光却没有在殿中央的周勃身上停留哪怕一秒,只径直来到御阶下侍里的郎官身旁。
“若朕未记错,张侍郎家中,便于新丰?”
听闻刘弘突兀的话语,御阶下持戟而立的郎官稍一愣,旋即喜出望外的跪倒在地“臣不过秩六百石之侍郎,陛下竟···”
稍抬起手,止住了张姓侍郎的感恩戴德,刘弘便回过身,面向殿内面色晦暗,隐隐期待的望向周勃的众人“前时关中粮价鼎沸,然朝中贵勋多有不敏。”
说着,刘弘侧目瞥向张侍郎,目光中稍带着鼓舞道“就请张侍郎为朝堂卿公,言明粮价鼎沸,于民苦难者何吧。”
言罢,刘弘便缓缓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张侍郎描绘出那幅刘弘意料之内的凄惨画面。
“臣蒙陛下不弃,自北军捡拔入宫,以为侍中,月俸粟米五十石,以供家中长亲、妻儿生度。”
“去岁秋九月,太皇太后驾崩,关中粮价自八十五钱涨至百三十钱,彼时,臣尚乐于俸禄之米粮,可易钱者甚多也。”
“及至今岁冬十二月,米石四百五十钱,臣亦曾思卖粮牟利,以补贴家用。”
“然臣自有俸禄以为生,乡邻宗亲却皆躬耕之农户,家中无有余财;臣唯借粮与乡党,以为救济。”
“臣俸五十石,然乡党数百户;便只得变卖家中细软,以石四百五十钱买粮,借与乡党宗亲,以渡此灾祸。
“幸陛下念生民疾苦,以少府售平价粮于东市,方使臣之乡邻免遭饥殍;然经此一事,臣之家祡亦散尽大半,乡党宗亲饥亡者,不下百人之数···”
随着张侍郎将家乡的状况一句句摆在朝堂之上,殿内众人都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
——数百户的乡村,便有上百人死于一次‘小小’的粮价波动!
这着实让殿内人杰大吃了一惊!
但想起以后,不能拿着俸禄封国租税去赚钱,众人心中都纠结起来。
看着这一切,刘弘这一整天都未曾美丽过的心情,稍稍有了些起色——还会左右为难,比起后世眼睛都不眨,就将农民开除出‘人’的贵族阶级,已经不错了。
当然,对于张侍郎的哀苦,刘弘也是听一半信一半。
——什么借粮救济、散尽家财,怕不是粮食折钱,九进十三出?
至于几百户人家的村子死了上百人,这就更是满满的玄幻气息了——超过百分之十的死亡率?
还是在关中?
这要是真的,那刘弘此时就不应该在朝堂上角力,而是应该躲在太庙,寄希望于起义军放自己一命!
真相,只怕是这位张侍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