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九十一节 夷夏(1)(2 / 3)

理想而努力的事情。

但,这却激起很多人,特别是军事贵族们的严重不满。

因为,在武将们看来,贡禹这些人纯属没事找事,制造问题。

本来,这天下夷狄英雄豪杰的数量很有限。

而且,基本都出现在中上层。

但随着这些家伙在各地推动启蒙教化、文明教育等‘化夷为夏’的政策,搞得各地部族之中的人才不断涌现。

这也就罢了!

关键,这帮家伙,竟做着‘天下混一,人人尽中国’的美梦。

这就动到了军事贵族们的奶酪了。

谁不知道,武臣大将们的封国里的‘佃农’,绝大多数就是打着佃农幌子的奴婢呢?

真要叫这些人搞成了,那大家伙去哪里找又便宜又好用的奴婢?

那封国里的地,谁去种?

再说了,天下夷狄生番万万千,这些文人教的过来吗?

所以,武臣们对贡禹为首的那一派文臣,是怎么看都不顺眼的。

就差没有拿着刀子上门堵着砍了。

也就是丞相袒护,不然……

“好在,国家始终有贤臣……”王彦卿笑道“如今的卫尉韩公,更是丞相门生,公羊嫡传,深守‘贵中国’之道,立志为天下而鞠躬尽瘁也!”

郭戎听着,微微笑着。

汉家文武,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文臣里有天下大同派,自然而然,会有‘唯中国派’。

其核心人物之一,就是那位刚刚升任执政的卫尉卿韩文以及江都大儒程思。

其核心论述就是——中国尚且有饿殍待救,尚且有幼童孤寡不足温饱,尚且有偏远乡郡,困苦贫寒之县,衣衫褴褛之人,不救中国之急,而救夷狄者,是君子乎?

其实就是从过去的守旧派思想脉络发展而来,主张的是管好自家事,莫理别家苦。

夷狄、生番的死活与中国无关。

托‘我注诗书’的风潮越演越烈的福,近些年来,汉家文坛在思想层面,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孔子打孔子,孟子打孟子的戏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已经不算新闻了。

文人们脑补、发明孔孟周公之语,互相攻击,也不稀奇了。

就如那位卫尉卿韩文,一上台没几天就写了篇文章,刊载在官方出版的《长安月报》上,文章里他引用了一句孔子的话说子曰,自古中国不与夷狄利。

搞得所有人到处翻书去找这一句话的出处,结果没有一个人找到,但执政的信誉,却又让人难以怀疑,于是大家都以为这位累世簪缨的执政是从某本古书残篇上发现的这失传的孔子语录,便纷纷上门请教。

结果,这位卫尉卿自己公开告诉一个前来询问的文人此吾撰之也!

好吧……

你赢了!

郭戎自也知道王彦卿提起韩文的意图,无非就是拉拢、结交这一套老把戏。

不过,他不打算站队。

朝堂上的事情,郭戎不想掺和,也不敢掺和。

所以,一直以来他身边只要有人敢代表外人来影响他的判断,都是不死既残。

当然了,出于善意,若是有可能,郭戎不介意助攻一下韩文。

于是,他轻声道“卫尉高论,吾早有耳闻!贵中国之说,更是至理名言,使卫尉有教,仆愿兴之!”

王彦卿闻之,拱手道“君候高义,下官必转告韩公!”

郭戎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而是看向眼前,那延绵不绝的军营,以及这些军营中的乌恒义从们。

都护府是在五月中得到的丞相命令,不过两个月,整个漠南草原数千里之地,十八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