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 建奴全军覆没】(6 / 8)

明鹿鼎记 轩樟 4601 字 2020-07-22

挥火力,著名的后坡战术就是其代表。

法国人的对手,长期与之对抗的反法联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会改进旧战术以应对法军战术革新的挑战。

以反法联军中英军的变革来说,英法散兵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英军的战术是将灵活机动的散兵部队跟坚强而稳固的横队主力部队结合起来,在对抗法军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约翰摩尔和威灵顿公爵的领导下的英军常采用趋于防守战术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火力。

著名的后坡战术就是其代表,只有两排纵深的横队部署在山后,以地形为掩护,规避法军远程火力的削弱。

等到法国纵队靠近时,英军居高临下的横队再发挥出毁灭性的齐射,辅以散兵精准的火力作为补充,以此粉碎法军的进攻。

而在平原地形作战中,英军的散兵就要负担起掩护主力,防止其被法军散兵袭扰和削弱的职责。

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纪律严明的士兵组成密集队形,很难想象仅凭疏散队形的射手去抵御骑兵的冲锋。

因此,虽然非正规军的作用逐渐增大和火力环境的变化似乎表明松散的队形应该取代密集的队形;但如果说密集队形已经无用,那在在武器进一步改进之前,还为时尚早。

毕竟完全依赖轻步兵的军队还是会遭到失败的。

著名军事家若米尼曾把战争原则简化为“决定性地点投入最大兵力的艺术”,战场上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做法依旧是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击敌人薄弱点。

横队能让所有火枪一起射击,纵队能让所有刺刀一起冲锋,战场也依然需要传统的密集队形。

密集队形作战效能的发挥的离不开灵活散兵的掩护和支援;散兵战术效能的发挥也需要训练有素的密集阵列来作为依托,他们之间又回到了16世纪火绳枪手和长矛方阵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裨益。

19世纪欧洲士兵的典型装备是一支带有刺刀的燧发枪。

以英国为例,英军的制式武器是配有一支长约14英寸的刺刀,重约15磅的单发前装式燧发枪。

其约3英尺8英寸,约1米长的枪管可以发射出075英寸的铅弹。

一般来说,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一分钟发射3发子弹。

当时燧发枪是命中率低下的武器,因此才需要密集的横队来提高火力。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几场战役后,当时步枪的实战命中率在90米内约55,90米到180米约225。

“布朗贝斯”步枪服务了英国一个多世纪,有一些也在独立战争中被美军缴获,被用来攻击他们原本的主人。

其实燧发枪本身的精度并不是很差,皮卡尔在1800年测试燧发枪,使之攻击一个高175米宽3米的靶子时,在150米都取得了40的命中率。

这也就意味着使用燧发枪在百米命中敌人虽然不是一个简单,但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实战中降低命中率的主要因素是战场各种环境的干扰和射手的素质,当然连续射击也会让武器本身的状态下降。

战场上因为黑火药的运用,浓烟的环境无法改变,但射手的准确度却可以通过改进训练方式和本身的素质来弥补,因此轻步兵大部分情况下的使用的武器和线列步兵并无二致。

著名的肯塔基,或宾昔法尼亚长步枪,带有膛线使它的射击更为精准,发射约05英寸的子弹。

在殖民地战争,独立战争和1812年的战争中都有少量的运用。

不过除了训练射手外,还有一种的方法也能提高准确度,那就是改进武器。

枪的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枪管工艺的影响。

除了把枪管做得更直更光滑之外,人们还发现膛线也能提高准确度,这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