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带你看炮(1 / 2)

风雨大宋 安化军 1303 字 3个月前

张岊停住马,看着片片雪花飘落,周围群山苍茫,不由皱紧眉头。沉默一会,问身边亲兵:“前面离董家寨还有多远?若是赶不及,我们便选地方安营下寨。”

亲兵叉手道:“回都监,董家寨尚有数十里路,兼且山路难行,今日难以赶到。不过向西十里之外便可出山,有火山军新建的营田务,可以到那里歇。”

张岊道:“正要到火山军去,与那里的新任知军尚议边情。好,不去董家寨,去营田务。”

一众将士应诺,纷纷传令,改变方向,转向西行。

牧场附近,杜中宵穿着一件皮袍,站在小山坡上,看着山下陶十七和十三郎一众人摆弄火炮。

营田务已经初具规模,各种事务都已经走上正轨,就连火枪的改进也遇到了瓶颈。经过近一年的折腾,火枪的形制基本定了下来,点火率稳定在七成以上,不影响使用了。没有实战,现在的火枪也就失去了改进的方向,再继续折腾意义不大。这个时候,杜中宵能腾出精力来搞火炮了。

火炮比火枪简单得多,由于杜中宵自己官职的关系,才放到了火枪后面。利用寨堡占地盘,火炮比火枪更加有用,也紧迫得多。好在有了火枪的基础,相对简单了许多。

随着一声闷响,黑烟升起,弹丸射在数百步外的土堆上。周边的山林里,野兽野鸟乱飞。

杜中宵并不知道现在技术的火炮应该打多远,有多大的威力,只能试出来什么是什么。这个年代最常见的火药,又称为焰硝,其实是以发烟点火为主的。此时已经用于军用,沿边贸易中,焰硝是严禁流出境外的。根据记忆,杜中宵改良了配方,成为了黑火药。不过杜中宵一直怀疑,配方还不精确,只是没有精力去仔细试验,只能用着再说。他记得,火药还有什么混合均匀、颗粒化等路线,都留待以后。

雪花落下来,打在脸上凉凉的。胡天八月即飞雪,火山军虽然还没到那种程度,一进入九月,第一场雪还是落下来了。边地苦寒,杜中宵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远处的麦田已经一片青色,雪花落在上面,慢慢点缀上一片一片的白色。上午的时候,杜中宵特意到麦田看了看,还专门问过南边晋州来的老农,能不能安全越冬。得到肯定的答复,才放下心来。

买麦种的时候,杜中宵特意从晋州一带雇了几户人家,到营田务指导种麦。现在看来,自己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火山军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靠北,若不是群山环绕,根本种不了冬麦。自己记忆中的那点农业知识根本就不够用,这些老农的农业经验非常宝贵,能够掐准种和收的时间点。

正在这时,一骑快马在漫天雪花中从西边奔来。到了杜中宵所在的山坡上,骑士翻身下马,快步跑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小的是巡检兵士,西边山里来了一队兵马,言是都巡检使张都监。小的们不敢自作主张,特来禀报知军。”

杜中宵一怔,猛地醒悟过来,已经到了深秋,要防备契丹人的侵扰了。秋高马肥,游牧民族把牲畜赶到了越冬地,无事可做,经常四处抢掠。不只是会到宋朝境内,就是在契丹境内,各个部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到了这个季节,沿边州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防秋。前些日子,为了防秋,杜中宵跟岢岚军的张岊和府州的折可闵,有许多公文往来。

随着营田务的兴建,大量山里蕃人前来应募,杜中宵初步建起了一个情报网。群山中的蕃部,从西北的唐龙镇,到东北的宁边州,火山军对蕃情掌握得比较准确。据杜中宵得到的情报,过些日子,等到黄河冰封,宁边州的契丹人会渡河攻击河西的蕃落。现在唐龙镇一带的蕃部,多在向火山军靠拢,想借宋朝的力量躲避契丹人的抢掠。契丹人还没有胆子来攻击两千驻军的火山军,杜中宵只是加强了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