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荒唐现象。
当然了,在和平时期,文臣和武将集团的斗争,往往以文臣集团的获胜而告终。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明朝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的过程中,文臣集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推波助澜,起到的很可能是极其负面的作用。
李中易已经考虑好了,少年讲武堂将在每州设立一座,课程的安排是上午学文化,下午搞军事训练。
之所以这么安排,李中易其实考虑的很深远。文武兼修的少年学员们,在学成毕业之后,除了进入军队当见习官的出路之外,还可以进入军政学堂进行深造。
和讲武堂的纯粹军事训练不同,军政学堂培养的主要是军政双优的人才,以政为主。
嫡系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一直是李中易掌握大政的基础。
回到郑州之后,李中易就一直待在兵马总管府内,一边处理手头的军政事务,一边密切的注视着开封那边的局势变化。
根据几个情报来源递过来的消息,随着孔昆的被贬,打算闹事的文臣集团,明显出现了重大的分歧。
在文臣集团之中,有人主张应该从长计议,不能搞只争朝夕的那一套。毕竟,李中易不是光杆皇帝,而是拥有几十万精锐大军的统帅。
只是,这一派的意见明显不占上风。因为,反对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李中易的儿子们并没有延请儒学的名师。换句话说,既得利益的儒臣集团,要想影响皇子们的可能性,被极大的削弱了。
说白了,以读书人不谋一时的特性,如果皇子们都请的是儒学师傅,他们倒不至于有胆子和李中易争一时之长短。
然而,读书人们都看得很清楚。若是本朝的皇子们一直延续不请儒学师傅的传统,那么,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迟早会变成一个笑话。
千百年来,独尊儒术已经成了统治者和读书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即,读书人支持统治者坐稳江山的基础是只重用儒门子弟。
也就是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然而,李中易是不吃这一套的,他的逻辑是与全天下的有识之士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