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生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 年),只是在那之后的很漫长一段时间内,全面的人口普查再也没有发生过,要到现代才有几年一次的常规性质人口普查了。
而周宣王做的人口普查,其实也就都城以及附近而已,并不是全国性质的人口普查。
说来也是,交通的局限性摆在那里,再来就是科技不发达,人有生老病死,时不时再爆发一次战争,一次次数据上的更新都是巨大的挑战,哪可能轻易做人口普查呢?
“我家当前的属民数量为一万八千余,奴与隶约有三万一千。”
“耕田总数九万两千七百亩。”
“可以纳赋的人,约有两千一百。”
敖进行了汇报,仍旧无法做到数据精确,不是“余”,就是“约有”。
楼令可以理解。
能够大概摸清楚数据就已经非常艰难,哪敢奢求一定准确的数据?
“将近四万人口了?”楼令知道自家在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只是真的没有想到能够膨胀得这么迅速。
敖纠正道:“家主,属民一万八千余。”
现在是不将奴或隶计算在家族人口范围的。
哪怕是长久的以后,各种家奴仍然不算在国家人口范围之内,户册上登记的才是百姓。
并非是简单的因为奴隶不给国家交税,还因为他们不承担兵役、徭役等义务。
国家当然希望人口越多越好,权贵干的却是隐匿人口的操作。
权贵为什么要隐匿人口?当然是隐匿人口对他们有好处。
至于隐匿人口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损失或危害?本该去护卫的权贵才不在乎。
并非权贵不懂国家强盛对自己也有好处这么一回事,他们更加知道的是国家灭亡,大不了服侍新主子这么一个操作。
所以,国家兴亡,大多数权贵会觉得关他们屁事?
在封建时代,哪怕是皇帝都不一定在乎国家兴亡,与国同休的那一批勋贵也以挖国家墙角为终生事业。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不限制在封建时代。
所以,以史为鉴什么的?有人说历史教训的唯一存在价值就是反复犯错,还真不缺乏其道理。
楼令习惯性的将奴和隶也计算在人口范围之内,听到敖特别提醒,稍微愣了那么一下下,颔首道:“一万八。”
哪怕是一万八千人口,讲实话也是不少了!
毕竟,楼令才奋斗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九年,那才不到十年的时间啊!
从数百人发展到一万八千人,有人会觉得耗费十年很久,一旦知道当代总人口才有多少,又有多少个家族的人口才有一万八,会知道其中的难度多大。
哪怕是到现在,楼令仍旧有点如在梦中的感觉。
然后,楼令不得不问:“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吧?”
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遍“平陵”与“吕”各处,有足够的权威来回答楼令的问题。
可是,敖有些茫然地说道:“能够有什么事情呢?”
头顶上有一名贵族,平时听指挥进行劳作,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只要头顶上的贵族有提供日常的吃喝,大家有个安稳睡觉的地方,讲实话就是多数人不会再苛求什么了。
即便是发生虐民的事情,次数不多或受害者不多,多数人仍旧是能够忍受下去。
这种事情不是胡扯,鲁国上次搞复古运动,国内大批人受害,依旧不见黎庶或奴隶起义,一直到三桓对中小家族动手才引起反弹。
从远古到春秋……,也就是楼令魂穿过来的时代,黎庶或奴隶的暴动或许有,只是真的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