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修学值得我们深思,找到自己的定位,比你的努力更重要。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的努力才有效果。
【图三】
壬三、牛呞观舌
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舌根的尝,见闻嗅尝的尝,从这个尝当中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钵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么叫牛呞?因为他过去的罪业,他从小,吃饱饭以后,他那个嘴巴就会不由自主在那边空嚼,嘴巴就是动来动去地空嚼,养成习惯了。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都经常保持这种空嚼的习惯。佛陀看他这个样子,害怕众生毁谤,请他到天上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不敢毁谤他。
尊者就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告诉佛陀说,我有口业,我过去生口业很重,特别是恶口跟绮语,过去生特别重。这当中指的一个重要的,就是“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他过去生曾经出家,做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比丘。这老比丘没有牙齿,所以他吃饭的时候在那个地方嚼来嚼去。他就讥嫌他说,你这个老比丘,吃饭就像牛在吃草一样,非常没有威仪。这个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要赶快忏悔,你这样毁谤我。我是一个大阿罗汉啊。这个沙弥听到以后,非常恐怖,当下跟他忏悔。虽然忏悔的力量灭除了地狱的果报,但是他有剩余的果报,就是堕入五百世的牛的果报。他做五百世的牛,出世以后,还有这种咀嚼的习气,所以叫牛呞。他脱离了牛的果报,今得人身,在世世生生当中,仍然有嘴巴空嚼的习惯。这是他讲到他过去的业报。
当然,这个业报也启动他一个修行的转机。因为他经常咀嚼,他就注意他的嘴巴。注意他的嘴巴,欸,这个就有希望了。一个人开始注意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是他回家的时候。看经文就清楚。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因为他嘴巴经常嚼来嚼去,他很自然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所以佛陀就使令他就路还家,说你过去依止舌根造恶业,现在还是依止舌根来修观。要怎么修呢?修一味清净的心地法门。这个“一味清净”怎么说?我们的舌根去接触食物的时候,是很多滋味的,酸甜苦辣很多滋味,但是很多滋味是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有很多滋味。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你问这个舌根的“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你有这么多的滋味呢?你为什么能够吃到这么多滋味呢?这个时候他回光返照,那个能尝的尝性,那是一个一味的清净的,一个心地的观照法门。所以“我得灭心”,这个“灭”就是他灭除了根尘的障碍。你看我们一般人,六根一定要跟六尘相结合,那个力量是拔不开的。根尘一结合就完了,这个识就产生;识一产生,颠倒的心、造业的心就出来了。所以他这个地方,“一味清净”的回光返照,就灭除了根尘的结合;而因为灭除根尘而入了法性,依止这个法性的智慧来修三摩地。
在三摩地当中,“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个时候他观察我能够尝味的这种功能,我怎么会知道这个酸甜苦辣呢?这个酸甜苦辣非从根有,也不从尘出。你说根会产生酸甜苦辣吗?当然不可能。也不是从尘——色尘而有,所以这个时候迥脱根尘而证得我空的真理,它是“非体非物”。非体,就是说它不是从根而有;非物,也不是从外面的尘而有。这个时候他把根尘的障碍破坏掉了,破坏根尘的和合。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这个时候,依止这一念我空法空的正念,就超越了世间的见思烦恼,向内脱离了身心(这个身心包括了六根跟六识),外面遣除了六尘,所以,远离三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