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他不是用开口来启请,是用默然的方式,是用一种行动的方式,来请佛陀继续慈悲地开示见性的道理。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所说的“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谓的盲人,你看他眼根败坏,他也能够见,只是他见到暗相而已,但是他能见的心性并没有破坏掉。因为他过去有那个业力,所以他看到的一路都是暗相。那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跟见性是没有关系的。听了这个道理,他跟整个法会大众,闭着嘴巴表示默然。
这个默然,古德说,可以说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了。但是他还没有完全地开悟“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寂常心性,所以这个时候希望佛陀慈悲再加以详细的开示。但是他并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坐在那个地方,心中很虔诚、手合掌,眼睛看着佛陀,期待佛陀进一步的开示——就是以默然的方式来启请。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古德说这一段默请的道理有两层意思: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一个,阿难尊者从前面的七处破妄到前面的初番显见,到这个地方他跟之前不一样。你看,佛陀讲完一个观念,阿难尊者又提出一个问题;佛陀破斥,阿难尊者又提出一个问题。那疑惑是相当的多。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可以说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了。对于妄想是什么相貌,什么是生灭心与不生灭心,已经有一点初步的概念。也就是说,他对整个真如本性已经能够初步地直下承当。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阿难尊者虽然能够初步地直下承当,但是因为习气太重——你看我们平常六根接触六尘,有几个人心地法门是这样回光返照的?都是这样心随境转。这一条路太熟了,我们这条路走得太习惯了。因为迷惑太久了,只是一番的开示,不足以破除我们心中的障碍。虽然说佛陀讲的道理他都能够接受,但是他希望佛陀您再给我开药,因为这个病太重了。随顺六根攀缘六尘,向外攀缘的这条路太熟了,所以他请佛陀再进一步开示。
子二、正示。分三:丑一、征名验解。丑二、现相证成。丑三、结会责失。
既然阿难尊者有这样的一个心境来启请,佛陀就正式地开示:我们众生心当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把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开显出来。这当中有三段:一、征名验解;二、现相证成;三、结会责失。
丑一、征名验解。分三:寅一、如来问。寅二、陈那答。寅三、如来印可。
佛陀征问阿若憍陈那的名称,来考验在座的比丘是怎么去解悟空性的道理的。也就是说,佛陀刚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佛陀请在座的长老比丘来回答当初是怎么觉悟空性的,佛陀再作印证。佛陀先征问名称然后再开解。这当中有三段:第一个,如来问;第二个,陈那答;第三个,如来印可。
寅一、如来问
我们看如来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个时候佛陀展开自己的兜罗绵手,就是非常柔细、非常洁白的、具足网缦之相的紫金光手。张开他的五轮指端,教诲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说:我最初成就佛道的时候,来到了鹿野苑当中,度化阿若多等五比丘。
这一段我们说明一下。
佛陀当初出家,是在夜晚的时候骑了一匹白马,不告而别,偷偷地离开了王宫,到了森林当中去修习苦行。净饭王在第二天早上一觉醒过来找不到王子,非常紧张,就派人四处去找,后来找到了悉达多太子。但是这个时候太子表明了他的心境,他绝对不再回去。国王没办法了,就在贵族当中派出了五个年轻有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