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去了呢?又找不到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结论就是:它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因缘产生的一时的“作用”而己。既然只是一种“作用”,我们就可以破除这种自性执,就可以不随妄转。
辛六、破转计中间。分二:壬一、破泛计。壬二、破正计。
我们看第六段,破转计中间,就是执着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是在中间。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破泛计,第二个是破正计。
壬一、破泛计。分二:癸一、泛计。癸二、泛破。
“泛”就是浮泛的执着,一个含糊笼统的执着。我们先看“泛计”,再看怎么去破它。
癸一、泛计
【第九讲图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尊者他又产生另外一个执着,说世尊啊,我过去做佛的侍者的时候,曾经听到佛陀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诸大菩萨、法王子(菩萨叫法王子。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未来要继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谈实相。佛陀在跟诸法王子谈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啊,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佛陀讲过这样的话,这个的确是佛陀的教诲。
以下是阿难尊者听到心不在内、不在外,他个人产生的执着。阿难尊者他就说,我把这句话思惟了一下,心不在内,也不在外,“内无所见,外不相知”……什么叫内无所见呢?就是“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所以心是不在内的。这个是成立的,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我们这一念心呢,“外不相知”,就是身心是互相能够了知的,所以心也不在外。这个前面也说过了。所以我现在得到一个答案是:“今相知故,复内无见”。我们身心又能够互相了知,又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所以应该是在中间。阿难尊者并没有把“中间”的明确定义说出来,到底是以色身为中间,还是以外境为中间?并没有讲出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谈到诸法实相。我们说一下什么叫诸法实相。
佛陀跟诸大菩萨谈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诸法实相是有两部分:第一个是无相,第二个是无不相。
佛法在谈生命的时候,谈到空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因缘生,所以它本性是空的。从本体上来说,我们的生命的现象是毕竟空寂的。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是从它的作用来说呢,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你只要有一个起心动念,有一个动作,它就是一个因缘,它就是一个业力。所以说,从作用来说,它是无不相的,它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创造了十法界的因果。
这个地方讲到诸法实相,它是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偏重在无相这一部分。
这是佛陀的诸法实相的意思,不在内,也不在外。阿难尊者听到这句话,他就执着在中间。这是他的一个泛计。
癸二、泛破
【第九讲图四】
我们看佛陀的泛破。佛陀对这样的执着加以破斥: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陀先作一个征问,先问他“中”在哪里,双向的征问。佛陀说:你说这个心在中间,你这个“中间”不能够含糊笼统。那么“非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