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八月十五黄昏,婺州城南工匠胡同,武康家热闹非凡。正房客厅摆着大圆桌,摆满珍馐佳肴,高背椅上坐满人,都是武康的狐朋狗友崔刺史家的崔五,录事参军家的卢三,以及六大参军家的二代们。
他们昨天得知武康受伤,今天结伴过来探望。看在大包小包慰问品的份儿上,自然大摆筵席殷勤接待,武元的媳妇、小翠、武梅、武兰一旁伺候。
按照大唐法律,奴婢律比畜产,不能有姓,主家给他们取名。武康入乡随俗,同时轻微变动,让他们跟着姓武,名字按照“开元通宝、梅兰竹菊”来。
郑大郎送来的那家人,确实世代行医,祖籍在夔州奉节,后世的重庆地区。老人取名武开、青年取名武元、两个少年武通武宝,少女武梅,小骗子武兰。
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也安排了他们以后的工作。准备在家开个小诊所,武开、武元父子坐堂,等造出火炕孵小鸡的时候,让他们感受火炕温度。至于那两个妇人,负责洗衣做饭。
武梅、武兰跟着小翠,饲养那匹白龙马,偶尔打打杂、绣绣花什么的。都是十岁左右的丫头,应该会有共同话题。武通武宝,负责大量蒸馏酒精。昨天抓不良人做苦力,折腾的头昏脑胀,终于蒸馏出七十五度医用酒精。
确定浓度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品尝一口,就知道大概度数。用酒精把全身伤口清理一遍,多少有些心理安慰。积蓄足够的医用酒精,是现阶段计划的重中之重。
明年陈硕真造反,战火很快烧到婺州,酒精能挽救士兵生命;其次,火炕孵小鸡的时候,给每个鸡蛋消毒。后世养鸡场老栓叔说,一般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消毒,因为价格便宜,可惜自己造不出来。
今天众二代齐聚一堂,武康特意勾兑四十五度白酒,让他们品尝一下。顺便给些建议,确定高度数烧酒,到底有没有市场。哪知他们全都吐了出来,搞的武康很是郁闷。
崔五呵呵笑道“这么烈的烧酒,咱喝不习惯,寻常老百姓估计也喝不习惯。我看只有二郎这样的海量,才喝的惯如此烈酒。”
卢牧山接过话道“崔五说的不错,这种烧酒在南方不好卖,北方应该可以。特别是草原上的蛮子,那里冬天特别冷,烈酒可以驱寒。不过贩酒到北方,风险太大麻烦太多,感觉有些得不偿失!”
发财大计被浇了冷水,武康有些泄气,考虑片刻说道“烈酒不能适应市场,搞普通酒咱们没竞争力,那就从原料入手!现在的酒用稻米酿造,稻米贵酒也贵,二十斤酒也就是一斗,价格在三百文左右。如果咱们用高粱酿酒,成本大概八十文每斗。”
众二代闻言都懵了,纷纷拧眉沉思,酒桌也寂静下来。大概五分钟左右,郑宏小声说“如果斗酒八十文,那是绝对的暴力。我相信二郎点石成金的能力,可能不能告诉我,高粱是什么东西?”
这下轮到武康懵了,这些货连高粱都不知道?不禁鄙夷道“外面世界那么大,大郎该去行万里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高粱都不知道,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就在城外官道上,路两边长的那些,个头很高,顶端是黑紫色高粱穗儿。”
“二郎你错了,那东西不叫高粱,叫绿黍”,秦玉哈哈笑道“绿黍在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土。在咱们婺州,最初是由昆仑奴带过来的。嘿嘿我看二郎才是五谷不分!”
武康仔细回忆片刻,好像“高粱”这个称呼,确实在明朝才出现。不由得老脸一红,梗着脖子回怼“什么黄书绿书的,我说它是高粱,它就是高粱。五郎要是有意见,可以退出这个生意嘛!”
秦玉马上认怂,嬉皮笑脸道“别别别,只要有利可图,二郎说它叫什么,它就叫什么。不过话说回来,那东西真能酿酒?婺州基本都种稻米,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