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境界和合(1 / 2)

堂域 子午1975 1129 字 3个月前

我见他听得如此的用心,也生出起了兴趣,继续对他说着,我了义的佛法知识:

若这十种行为将发生时,众生不生起那些虚妄的颠倒见,那就不会成就恶行,就不会有苦受了,因无苦受反而成就了乐受了。这样的行为佛称名为善不恶行,也叫善行。

佛又称名出了十种善行:尽行寿(此世肉身身命终结前的行为。有两层意思,一是、死亡,二是、有余涅盘,也就是生时得了佛果,并继续生着。)不行杀生、不行欲邪、不行不与取、不行恶口、不说污秽语、不行两舌(说离间语)、不说虚妄语,不行贪着、不行嗔恚(怨恨、嫉妒、呵责、计较、轻慢、陷曲、诽谤等)、不信受邪见(亲近恶友、伴恶友行、信邪不正见、盲目信受等)。并且知道,众生生时行如此善不恶道时,会于苦实无所得,于乐实有所得。

佛又由此谛观到,贪(贪着心)、嗔(嗔心)、痴(愚痴心)如三种毒药一样,一直在成就着我们生成着颠倒梦想。由此众生取外境虚妄而住于其中,成就了着于外境虚妄,再由怖畏、挂碍着对外境虚妄的得失,而自己行因,令自己受苦果。

佛依前所谛观,把恶行得苦称名为行恶业所得的苦果,称名为业报,也就是行恶业得了报应的意思。行善不恶行,称名为善道。行善道得的业报,是无苦常乐的,称名为善果。

这时,佛为我们找到了苦受、烦恼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所行的恶业,成就了我们所受的苦受的果,也就是恶业成报,所以我们才会受苦。而我们尽行善不恶道,才会于此世无苦而乐,于苦中解脱出来,自在的生活,佛称名为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清醒觉悟能于苦厄中解脱自在的意思。而菩提是我们自己通过觉悟、行善不恶道所成就的,所以并非是从外而得,所以菩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从外求。

而能成就菩提的人,就以菩萨代称。但这和佛法中的菩萨还不同,佛法中的菩萨是果位,指的是众生通过修行得菩提的程度,并非此菩萨。一个是名,一个是程度,是不同的。

罗汉、菩萨、菩萨摩诃萨、佛、世尊,是指众生修行达到的境界,也是个相。这些相却是为了分别众生得菩提的程度,而分别称名而成就的。

由前所得,佛又通过反复谛观、思惟、论证,称名了指导众生及自己修行解脱的根性六根。由六根触六境成就六处、六识(六根所触成处的六个界)、六尘(六个处界有染虚妄成就的贪着外境虚妄的法识)。这样众生在修行时,可以更直观的来观照自己,也就是唯心识观的一部分,成就自己的菩提,于苦厄中真正的解脱出来。佛对这个众生通过观照自己善恶行,不去行恶不善道,令众生自己从苦厄中解脱出来的方法,称名为佛法。

佛对众生对外能处境的器官,进行了甄别后,将这些器官都称名为了根,一共有六处根:色根是眼根(眼睛)能看、耳根(耳朵)能听、鼻根(鼻子)能察、舌根(舌头)能觉、身根(身体,一切根生成的基础)能触、意根(意识、想法生成的地方)能识。

六根能感知到六种事物的过程称名是处,这六处对应六根分别是:眼观色、耳闻声、鼻察香、舌觉味、身成触、识成法。六根与这六处可以相互作用,加在一起就叫十二处。

六根是界、六根所触六处的境也是界,六根触六处,可以生成六种对事物的分别,成就六种识,也称名为界,六根加上六处再加上这六种识总称十八界。这六识分别是:眼识(色)、声识(音)、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法识(法)。

而六根触境六处成就的六识,有两个不同的体性。如果不是贪着虚妄,不是由颠倒见形成的六识,就名六识,是六种真正的识受。但对于由着于虚妄,颠倒梦想所成就的六识,对外境虚妄有贪着性,就称名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