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7章 调兵银牌(2 / 3)

命令,即使送信者为汉人也不认识;元代调兵令牌数量极少,流传到后世的更寥寥无几,尤以调兵金牌最为珍贵,价值不低于青花瓷,调兵银牌也是收藏上品,价值……至少四五万起步!」

祁琨开心地连笑数声,突然一瞥白钰道:「近五六年打了几次眼,未曾捡过一次漏,看来是这位白带来的福气!很好,很好!」

白钰笑道:「若非缪市长带我来开眼界,哪里见到举世罕见的元代调兵银牌!」

戴贸江道:「还有一件玉器……」

古玩界品玉是入门工夫,如果一块玉拿在手里辨不出好坏、不出产地、掂不出价值,那就别玩收藏,否则哪怕万贯家产也得败光。品玉需要两个基本功,一是强学博记,一是悟性。强学博记是因为玉的产地不同、成色不同、颜色、特性不同而产生众多品种;悟性是因为玉无正价,专家鉴定的标准无非是「质地细腻、致密温润、油脂性好」等感性认识,很多情况下玉的好坏没有规范的衡量标准,全凭专家经验和眼力了算,因此需要天赋和机敏应变。

戴贸江今天带了件汉雕玉豚,一出手便引起祁琨和余先生疑问——他俩都是具有数十年收藏经验的藏家,本身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

「蓝田玉,谷云纹,自然色的包浆,是真东西没问题,不过就是雕刻风格存在疑点,」余先生皱眉,「汉代玉雕向来有「汉八刀」的法,下刀又快又准,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一面浅一面深,一般不超过八刀,大家看看这上面有多少刀?正反加起来十四刀!」

祁琨也指出问题:「形制也不对!汉代流行玉葬即「九窍玉器」,分别是一对眼盖、一对鼻塞、一对耳塞、一片口含、一件门塞和一件生殖器盖,这件玉豚用哪儿呢?不可能是盖,鼻子、耳朵塞不下,口含也嫌大,除非死者门特别……」

众人哄笑起来,戴贸江连忙辩道:「卖家可能是避邪用品,至于汉八刀是指单面八刀,正反加起来不超过十六刀就行了。」

「那就应该正好十六刀,现在十四刀也不对。」祁琨还是摇头。

唉,带了三件古玩两件不对,还有一件被占了便宜,戴贸江满心郁闷地准备收起那件汉雕玉豚。

这时白钰:「关于汉八刀的提法,清代中期学者陈性在《玉纪》里阐述过,汉八刀实质是口音之误,应为「琀背刀」,专指殓葬玉蝉,其它汉代雕刻哪怕再简古也不好叫汉八刀,顶多它具有殓葬玉蝉的「琀背刀」风格,由此个人认为不能以刀数判断是否为汉代玉雕。」

「哦,那白觉得它用在何处呢?」缪文军问道。

「「九窍玉器」始于西汉,后来由于玉葬成风,导致好玉价格大幅上扬,普通人家用不起九件,只能象征性做两三件,其中主流雕件是唅蝉和握豚。唅蝉置于死者口中以蝉有蜕变再生之力寓意灵魂得以超脱,握豚代表财富,握在死者手中表示不空手而去,到了阴间还拥有财富。汉雕特点是身上不钻孔和雕工极其粗犷,但蓝田玉硬度很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大多数是「铊具」琢出来的,汉八刀只是风格的代名词而已。」

余先生在手机里翻找了一阵,道:「查到了……《后汉书》里记载过握豚的用途,白得不错。」

既然是正宗汉代玉雕,引发的兴就大不一样了,祁琨和余先生将玉豚来回传阅把玩,爱不释手,最终按戴贸江所的九折价格成交。

有斩获,午宴虽还是不喝酒但气氛很好,围绕收藏古玩的闻逸事五个人聊得很开心,期间趁着缪文军、余先生和戴贸江争论宋瓷成就时,祁琨只问了一句:

「白在经贸委哪个部门?」

「经济运行处,目前主要牵头负责榆达集团和化工厂入股事宜。」

祁琨似对榆达入股一事略有耳闻,颇为意外瞅了瞅白钰没再什么。吃到尾声,余先生似不经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