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0章 有点意外(2 / 3)

风大浪没经历过?远的不,单单十年前刘首长病倒、方晟失踪两桩大事堪称惊涛骇浪,海子内部却很沉稳镇定地应付下来,几乎看不出任何惊慌失措痕迹。当时徐尚立也在其中,深切体会到海子作为权力中枢在应对、处理危机时的集体智慧。

的确少了谁,地球都能转。

工作人员「有点意外」,那就是非常意外了。关键问题是,意外在哪个人、哪个位置,对自己有何影响?

在通榆,徐尚立的标签是「海子出身」。然而只有京都才知道海子内部也有派系,府院是一方面,另外不可避免受到整体权力格局影响。

严格意义讲,徐尚立属于一支比较众、另类的京都学术系,主要力量是陈皎、燕慎等学术圈出道的名流,依靠燕老人脉在京都传统家族、沿海系、黄海系之间左右逢源,夹缝中求得生存。

黄海系方面,陈皎、燕慎等学术名流与方晟私交甚笃,但与朱正阳等关系泛泛,至于后面的俞晓宇、范晓灵、明月等更无往来。这种落差导致徐尚立空降通榆后虽然有所进步,细细琢磨并没有太多惊喜。

徐尚立的目标——摊明了起码省·长,省·委书计要冲一冲,不过在俞晓宇与范晓灵府院搭档模式下,可能有多大要打个问号。

倘若黄海系遭受重挫,沿海系上位呢?也有问题。因为沿海系枝茂叶盛人才辈出,内卷化现象相当严重,举例二三十年前绝对能堪当重任的吴通、王斐如今不得不屈就到通榆组·织·部·长位子上过渡,还有骆嘉斯占据省·委书计后只能继续到通榆考验能力水平,都是明证。

自家都分不过来,哪里轮到外人?

按之前学术系内部交流的观点,非常乐见京都传统家族出面搅局,然后让沿海系与黄海系斗得越激烈越好,这样形成制衡局面,其它派系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工作人员透露「有点意外」,证明原先俞晓宇与范晓灵搭档府院的组合宣告破局,这是好事;但「让人想不通」又出了什么麻烦呢?

整个晚上徐尚立都坐立不安,满脑子胡思乱想。

第二天开始启动大换界会议流程,很严谨的、不会有丝毫闪失的程序,每个步骤必须一丝不苟——你可以质疑表面文章,但起码我所有环节都做到了:

首先举行代表组召集人会议,介绍大会筹备工作情况;布置推选各代表组组长;布置酝酿讨论大会主席团、秘书长建议名单;布置审议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布置审议党费审查报告草案;布置讨论大会议程草案。

其次举行代表组第一次会议,传达代表组召集人会议精神;酝酿讨论并通过代表组组长建议名单、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建议名单;审议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和党费审查报告草案;酝酿讨论大会议程草案。

再次举行代表组组长会议听取各代表组讨论酝酿情况汇报。

接着召开大会预备会议,全体委员重温入党誓词;报告大会筹备工作情况;通过上述所有讨论事项。

还要举行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明确大会主席团职责任务;通过大会执行主席分工;通过列席人员名单;通过大会日程。

最后,才是大换界大会的开幕式!

朱正阳代表京都做工作报告,詹印代表钟纪委做工作报告,两项报告基本是他俩十年间的执正总结和回顾,也是阶段性功过得失总体评价。

整个报告措辞相当精准,厚厚几十页可以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标点符号都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并在多个层面反复征集意见,大量增删和修改,其痛苦折腾的过程徐尚立深有体会。

有时为一句评语或一段定论会讨论十天半个月,会拿到多个会议、座谈会上展开讨论,一会儿拍板删,一会儿想想还是加,一会儿又觉得需要改变法,两三个月有可能哭笑不得发现连标点符号都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