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两宋局(2)莫须有辨(2 / 3)

那件事情,也正是他们调查的这件案情的核心内容。秦桧这里提这件事情,意思是尽管信中没说谋反,但是意思就是说的谋反,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定他是谋反了,这里的我们包括皇上、那些审判官,更主要的还有我秦桧,这是第一句话里的意思,然后秦桧接着说“其事体莫须有”,“其事体”,指的什么呢?就是“岳飞造反”,“莫须有”,根据上面的每个字解释,加起来,就是“不必有”。这句话就是“但是那件事情(岳飞造反和有关的证据)没有必要有”。言外之意,就是不用费劲去找证据了。

整句话看,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张宪的书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已经定谳),因此那件事情(岳飞造反及其证据)没有必要有(根本不需要)。”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秦桧回答韩世忠说:“岳飞的儿子岳飞给张宪为岳飞准备造反,这件事情确凿无疑,皇上已经定谳,任何其它的证据都没有必要了。”

这就是说,秦桧这里不但肯定地回答了韩世忠的质问,而且反将了他一军:“岳飞造反的事情已经确定,他的罪行已经确凿无疑,难道你还想等着他造反成功再处置他?”

关于对岳云个张宪写信的定性,根据对此案的判词,有这样的内容:“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所以,信中没有明言的造反内容,实质就是这个句子“商议擘画”,商议擘画的内容没有明说,按照他们的推断,就是造反的内容。可见,整个案件中,这个推断的内容,是他们定罪的唯一一个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没有任何依据,全凭那个昏君赵构的一念之恶。不过,这个情况当时谁能知道?韩世忠也只能听秦桧说说,无处核对,还没有任何办法可想

而赵构要杀岳飞,也是有据可查的。下面会有对奉旨杀岳飞等人的讨论。

听了这个回答以后,韩世忠当然不会赞同,但是他有什么办法,他也很无奈。只有仰天长叹而去,只是万分不甘地给秦桧留下一句话:“秦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意思是说,相公大人,你这个“没有必要有”一句空话,怎么能塞住天下众人悠悠万口?

韩世忠这话,等同于打架失败,留下一句:“你等着!我去摇人,回头再跟你干过。”然后走人,再也不会回来。估计秦桧没有回嘴,心中鄙夷:“我需要塞住天下人之口吗?皇上满意就行。你们哪里知道,我只是给他办事而已。我是有圣旨的。”

关于岳飞定罪和奉旨处死,绍兴十一午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准尚书省札子中记载的判决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判决书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系罪重。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这是关于岳飞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军事部署以及议论皇上指挥不当的定罪,定罪的性质是犯了死罪,二罪合一处罚,应该重杖处死。

然后,判决书中有一段分析讨论,叫作“看详”,看详的内容是: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这段判词的内容概况了给岳飞罗列的罪行,包括不听皇帝诏令,达十五次之多,哪怕皇上的钦差都不起作用,又对皇上和友军横加议论,然后就是那个不明的书信,张宪“意待谋反”,属于欲加之罪。然后,就是一个“罪人情重法轻,奏裁。”注意,这是一个关键步骤,他们认为岳飞这些罪,案情重大,如果依从现有法律则判就会判处得太轻,所以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