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杂文——因信仰而亵渎(1 / 2)

白色果实 辽宁张小牛 2161 字 2020-09-04

因信仰而亵渎

如果简单的因为相信而相信实为对一种哲学思想的亵渎。只有一些人格化的极端宗教才会有此行径,而痴迷于此的人,无非出于个人思想的单纯。他们所谓的信仰的本源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功利化的。这种功利化并非只表现在物质上面。如因一些利益而有某种行为,这只是其一种简单化的表现之一。而那种更具危害性的是非物质的。如达成满足感或其他方面的精神追求。这一类更易让人迷惑,但这一类如善加利用,使其专注于哲学思想本身。倒也并非一定是完全是件坏事。如只痴迷一得一失到无法自拔,则终无建树,与其它类相比这更难让人分辨,甚至让人才对其产生崇拜之心,实则害人害己。

二、因取舍。这种与功利化近乎相似的因素,与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并非有实际的好处。而往往是在两种尴尬境地中选取其一后,便不再需要用心去做什么。以为已经找到了归属,终日昏昏噩噩,无所建树。

三、寻找借口。如因一些不满而需一种哲学思想使其个人行为合理化。这种对其所需哲学思想并无心认真对待或有深层的理解,只是其行为的一种借口。相对个体而言,对其假借的哲学思想本身的伤害更大。

关于哲学思想的追求,我们应该在对其深入探寻之前,明确几点。

一、动机的无意识。因不满足于对其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寻求努力的方向,这种需求来源于其内心或其本性。

二、目的的无意识。即其行为的结果并非对其自身利益,带有必然的改变,而是其对其哲学思想的深入了解与实践。

三、信心的无意识。任何研究终有其艰难困苦之时,都需要一颗自强不息之心,而这信心应来源于对其所研究领域的坚守,而非依靠外界的灌输或自我的麻痹。

以上是我们对一些有意于哲学领域研究或对其某一种哲学思想有兴趣的初学者的一些建议。对其所说只是善意的忠告,如有什么异议,也大可不必烦恼,更不需要对其必须认可,只要出于对所处哲学思想本身的热爱,日后必会有自己的所思所得。不必执着于他人一时之言论。

——————(上章回复)——————

知与不知

言中华之文脉,其文字甚多,吾观其特点,可概之“体系”二字。其非文脉之体系,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呈现或追求的即为一个“体系”。若论及,何以为中华文脉,却不敢恬言,略以昨日酣然所得故事三则,以做窥视。原本粗浅,羞于言之于众,然思之所得,弃之可惜,权以鹏游蝶梦观之。

听山

一地,闻其百里之外有一高山唤“云天”。所去之处河流山谷相连,无人可及。猎奇探闻者不绝,传其此地一茶馆的主人知此山,每有人问此山为何样貌,必详之于其描述雄雄壮美之态,并常以一张高山之画示之,其为唯一一个去过并回来的人临终前给予的。此人与其从小相识,一生未对其有过片语妄言,茶馆的主人对其深信不疑,所以言之凿凿,听者则毁信参半,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看山

一日,一地,一茶馆之主来至一传闻中的高山脚下。观其外貌,雄雄壮美,言语描述均不可及,呆望良久而返。后每有人问之,则无法对其尽述,便将所去之路径赠予来人,但芸芸众人无一再到过此处,也无人再见过此山,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飞鸟

一天,一地,偶然一飞鸟,拾其一人飞入高空,跃其百里来一山中,盘旋数日当归。落地后飞鸟不离,其人久不进食,饥饿难耐,将其烹之。食后方知其骨如人骨,其肉如人肉,若以人之躯化其形,也可飞入高山之中。但终不能制出如飞鸟之物载其在入山中,更不能将己之躯化为飞鸟,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言之不及思之一二,思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