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如果觉得难,就想想华夏的前辈们。选择一份工作对你而言轻而易举,但有意义的工作却并不多。”
1941年华夏大地炮火连天,一个二十二岁的,名叫黄昆的年轻人考取了西南联大著名物理学家俞大猷的研究生。
在西南联大,他与杨振宁,张守廉并称为物理三剑客,毕业后留学英国,在英国,黄昆与晶格动力学波恩合著晶格动力学,被称为物体物理学的圣经。
三十岁不到的黄昆已经扬名全球物理学界,而此时他的归国愿望愈发强烈,1947年,黄昆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看如今国内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必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以挽救局势,吃苦不讨好,似乎又何必。但是我们在国外拖延的目的,只在逃避,有违自己的良心。我衷心觉得,华夏有我们和没有我们,终归是有些不同的。”
1951年,黄昆正式回国,当时国内百废待兴,半导体产业急需一个学术带头人,在黄昆的带领下,华夏有了第一个半导体学科。
和他一起学成归国,现在三尺讲台上的还有王守武,汤定元和洪朝生,王守武是华夏半导体的开拓人和奠基人之一,美国普渡大学学成回国。汤定元是华夏红外学科的奠基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学成回国。
洪朝生是华夏低温物理的开拓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成回国。除此之外,还有谢希德,高鼎三和林兰英。但是他们的回国之路却没有那么顺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规定,凡是华夏的理工科学生,一路不允许回国。
1952年,谢希德在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帮助下得以逃回华夏,她是我国半导体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被称为华夏半导体之母。
高鼎三性格刚毅,明确告诉美国,我一定要回华夏,于是被撤销了科研资助,剥夺了工作。1955年,经过长达四年的斗争,高鼎三终于成功归国。成为华夏著名的半导体与器件专家,微电子与光电子专家。
华夏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个璀璨的长夜,汇聚了华夏第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顶尖人才,开辟了前无古人的事业。
但遗憾的是,付出了一生热忱的先辈们,却无可避免的渐渐被时代遗忘,单独拿出他们的名字,民众毫无所知。这正是华夏半导体事业尴尬处境的真实体现。
许道微衷心的希望,这些先辈们能时刻被人铭记,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为那些依然默默坚守的后辈们,照亮前途,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