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守国门嘛!
最糟糕的状况,则是匈奴人取下上郡之后,直接南下,近逼关中!
关中对汉室的意义自是不用多叙;若关中告急,那即便是最乐观的状况,也得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入京勤王’。
而这一切,从代国(代郡)沦陷引发的后果,到关东可能出现的乱况,再到上郡失陷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将对如今的汉室造成史无前例的重大打击。
——一场比高皇帝平城战役(白登之围),乃至于秦始皇沙丘之变还要严重的打击!
要想保证这一切可怕到令人发指的事情不发生,最关键的一点,就在马邑。
——无论如何,马邑都绝不能陷落!
哪怕拼着阵亡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将士,都必须保证马邑处在汉室的实际掌控之中!
当然,实际状况也没那么悲观——要想保住马邑,根本不需要死那么多人。
但柴武所提出的预案中,驻扎马邑内的那五万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削减的。
这不是刘弘肆意揣测,而是汉室从过去二十多年的战争中,所总结出的血淋淋的宝贵经验。
——当某一座城池被匈奴骑兵集群攻打时,汉室必须要用两倍于敌方的兵力,才能确保城池三月不失。
至于三个月之后,倒也不是说城池受不住了,而是冬天来临,匈奴人就该溜回草原了。
至于匈奴人可能来犯的兵力,目前的状况是如果只有右贤王带幕南诸部来,那就是五万人左右;要是单于冒顿亲自来,就是十万。
但无论是五万还是十万,实际上马邑城面对的,都只会是最多三万人。
——再多,马邑武州塞一带的战场就塞不下了。
面对三万人,派出五万士卒据城而守,再加上紧急修缮一下城防工事,出击自是不可能,守住城池还是没问题的。
若是从马邑城的大小、城墙所能容纳的守军士卒来推断,这五万守军甚至有可能被分为三到四部分,轮流上墙守卫!
马邑既然‘万无一失’,那马邑以南的楼烦一带,及赵长城一线的五万士卒所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就基本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最起码,也不许要和马邑、武州塞的守军那般,提前从长安调动、布置,然后在楼烦一带吃喝三个月。
即便马邑由于某些出人意料的因素被攻破,也不可能是战役前半段。
——五万人守城,一个月总是能守住的吧?
所以,位于马邑以南四十里处的赵长城缺口,刘弘不打算按柴武所说那般,设置第二道防线。
倒也不是说刘弘孤注一掷,而是赵长城作为汉室北方防线当中,代北一线实际意义上的‘北墙’,本身就是有守备力量的。
凭借这部分力量,汉室在过去二十几年,都没让匈奴人大肆跨过长城,进行太严重的破坏。
马邑真要出了问题,赵长城代北段已有的守备力量,足够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挡住一段时间。
借着这点时间,汉室就能做出充足的反应,对代北赵长城防线发起支援。
这样,三十万人的部队,就被刘弘削减了五万——楼烦第二道防线。
同时,又确定了驻守马邑的五万部队绝不能动。
剩下的二十万人,按照柴武的说法,其中十万,是要在武州塞轮流防守,阻止匈奴人北逃;剩下十万,是要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野外,对陷入包围的匈奴人进行绞杀。
没错,步兵对骑兵的绞杀。
或许听上去很魔幻,但结合时代背景,却是再正常不过。
——这个时代的匈奴骑兵,与后世蒙古奇兵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没有马鞍、马镫!
若是无视匈奴骑兵垫在屁股下的牛皮垫,那此时的匈奴骑兵,几乎和远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