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军械,早在惠帝时期,就已经被堆在了各地方政府管辖的武库之内,给青壮冬训用来练手了!
少府更是具备将二十万人,当天武装到牙齿的军械储存,以及每天十万支箭矢、五千柄弓、剑、戟、矛的潜力。
可以说,除了在战斗力方面,汉室对匈奴只有微小的优势之外,在兵力、军械等方面,汉室都是无压力碾压匈奴!
而汉室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无法占据对匈战略进攻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庞大,使得中央不敢将太多精力用在对外战争。
二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使汉室的战斗方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性。
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抢到那’,几乎没有后勤压力;而汉室却要在战时,承担‘战斗部队每人每月二石的粮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军械的后勤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现的损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战士牺牲,匈奴也没有‘抚恤孤寡、赏赐有功将士’的压力。
——牺牲将士,有的是人争先恐后抢回其尸首,继承其所有财产;有功将士,也有的是机会烧杀抢掠。
战后单于庭非但不用下发抚恤、赏赐,反而还能得到部队上交部分掠夺物资!
说白了只要仗打起来,那无论输赢,单于庭永远不亏!
——反正打输了,也能骑马跑回草原嘛!
反观汉室,却是无论输赢,都要在承担战斗人员阵亡的损失之外,还要承担战时后勤、战后重建,以及阵亡、负伤将士抚恤,有功将士赏赐等支出。
而如此庞大的支出,就是汉室无法具备战略进攻权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无法承担打起来之后,所带来的负担。
而现在,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已经逐渐失去对中央的威胁能力。
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也能通过‘短期内研发新战术、长期养马,建立骑兵部队’来解决。
仅剩的一个,也是最为关键,最难结局的‘后勤压力’问题,也将在冬小麦为汉室带来‘粮产翻倍’的效果之后,而得到解决。
光这一点考虑,就足够张苍撇开所有的顾虑,全面支持冬小麦的推广了!
在刘弘推行冬小麦之初,张苍之所以没有跳出来表示支持,并非是看不到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麦的推广,还有最后一个难点。
——难吃!
当‘只求温饱’的底层百姓,都不愿意将冬小麦当做口粮的时候,很难要求消耗更大,对营养、口感要求更高的军卒,把冬小麦当做军粮了。
所以在年初,刘弘提倡关中全面补种冬小麦时,张苍只是把刘弘此举,理解为了‘为解决粮食贫乏,而做出的补救手段’。
至于将冬小麦纳入粮食保护价政策,张苍则只当刘弘太年轻,从粟米上吃到了甜头,就想当然的将冬小麦,放到了和粟米同样的重要地位。
可现在,张苍不这么想了。
在研磨成粉,变成‘面食’之后,冬小麦对汉室而言,已经足以成为和粟米一样的‘通行口粮’。
既然是通行口粮,那冬小麦和粟米一样,也同样具备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的影响。
所以在张苍看来,全面推广冬小麦的意义,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致力于在短时间内,让汉室的粮食产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但不会让国家受到损失,反而还可以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财政状况!
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张苍最后,以麦面的价格提出询问,则是张苍的最后一点忧虑刘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样,把冬小麦当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