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7章 货币问题(3 / 3)

铢钱,别说一半的铜含量了,一眼扫过去,都看不出来是枚铜钱——铜,哪有银白色的?

分明就是铅!

撇开成色不说,刘邦说三铢重的钱,具有十二铢的面值,百姓又不敢违抗,怎么办呢?

简单,原本卖一钱的东西,现在卖四钱就好了。

这样,就不会有损失了。

就这样,汉室天下一夜之间通货膨胀四倍!而铜,则在一夜之间,贬值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深感铜不值钱的百姓,都慌忙的将手里的铜钱撒入市场,以换回更保值得布、粮、牲畜等物资,以避免财产贬值。

几天之后,市面上除了刘邦的三铢钱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货物流通了···

而私底下,百姓也不愿意将手中的布匹、粮食等硬通货,换成泛着银白色光泽的铅制三铢钱;就这样,在周室开始出现,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出来的货币制度,在时隔四百年之后,被远古时期的‘以物易物’所取代。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执政,深感国家贫弱,便对金融秩序进行了一次校正——废黜钱三铢,行钱八铢。

相较于重量三铢,面值十二铢的三铢钱,八铢钱的出现,无疑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吕后也没有耍流氓——八铢钱的面值就是八铢,重量决定面值。

但是,为了给刘邦擦屁股,吕后只能无奈的加上一条补充条例——只要没有完断裂,上面的铭文还能看清,并且不完是铅制的钱币,都具备与重量相应的面值;如果拒收,就要罚金四两。

通俗来讲就是:国家不再铸造三铢钱,三铢钱也不再具有十二铢的面值,但已经存在的三铢钱,依旧具备三铢的面值。

这就使得,汉室的货币市场迟迟不能统一,市场上充斥的吕后八铢钱,高帝三铢钱,秦半两钱;甚至是更遥远的战国刀币,也依旧流传于市场。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武帝一朝,随着成色足,重量达标,且没有‘附加’面值的五铢钱出现之后,汉室货币才被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