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人才与设备】(1 / 3)

重生野性时代 王梓钧 2969 字 2020-06-07

位于张江园区的工厂里,刚运回国的一批设备正在进行调试。

张如京带着宋维扬一路走去,他并不主动跟员工说话,员工也完当他不存在,都在各自忙着手里的工作。

宋维扬自嘲道“早在几年前,我就想创办芯片制造企业。当时我手里有点钱,于是心血来潮想玩玩尖端科技,结果仔细询问倪院士之后,吓得我赶紧打消异想天开的想法。”

“哈哈哈!”张如京笑得很欢乐。

像倪院士这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一心想做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但他也不敢说自己开芯片工厂,只能设计好芯片让弯弯公司代工。

困难有三一是钱,二是人,三是机器。

而这三个困难因素当中,钱反而是最好解决的,政府如果真想搞,砸锅卖铁也能凑出几百亿啊。

真正困难的是人才和机器,中国政府在过去的20年里,为了发展半导体各种砸钱。但是没有合格的人才,清华和中科大的师生再牛逼,也不可能凭空掌握相关技术。当时负责技术引进的,都是60年代和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他们当年能学到什么知识?即便花钱引进了技术,天天对着别人的图纸,也无法将技术给完吃透,更别谈进一步的做技术研发。

想要有所作为的领导们就琢磨,既然没有过硬的人才,那咱们就花时间慢慢培养。于是不断花钱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跟跨国企业搞合资,一边搞生产实践,一边积累技术和人才。这个思路放在其他行业是可行的,包括许多制造行业,确确实实成功了。

但是,有个东西叫“摩尔定律”,有个组织叫“巴统”,有个协定叫“瓦森纳协定”。

摩尔定律的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脑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巴统和瓦森纳协定则规定限制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能批准出口的技术设备,通常比最先进的晚两代(加上引进时间和落地消化,中国拿到手的技术通常落后三代)。

这几个东西叠加起来,导致中国引进大量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刚开始一两年或许勉强够用,但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技术和设备就已经被彻底淘汰。于是国家的扶持项目宣告失败,过几年政府还是不甘心,又动辄数十亿元的引进技术和设备,结果又迅速被淘汰了。

所以,几年前宋维扬屁都不懂,手里有点小钱就想做芯片制造,等他了解实情之后迅速打消念头。别的不说,设备他就买不到,买落后两三代的东西有个屁用啊!

现在宋维扬非常好奇,盯着工厂里的那些设备问“张先生,你是怎么把这些先进设备搞到手的?”

张如京笑道“你猜。”

宋维扬道“我听到一个传闻,说你找了美国五家教会做担保,保证中芯国际的芯片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用途,最后才拿到了这些设备的出口许可。”

“哈哈哈哈,”张如京嘴巴都笑歪了,“这个说法很有想象力。”

宋维扬试探道“高盛在悄悄使力?”

张如京点头说“高盛和华登做的担保,还出钱游说了一些美国部门。”

“这就说得过去了。”宋维扬瞬间想通。

去年,张如京被迫离开世大半导体,并宣称自己要到大陆开公司。这消息传出,中国大陆、弯弯、新加坡和美国的诸多企业,甚至主动联系张如京给他送钱来,两个月时间就筹集了10亿美元。

其中就有高盛和华登,都是在美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他们帮忙弄来高端技术设备就相对简单了。

现在中芯国际的十大股东当中,高盛占股第一,华登占股第二,神州科技占股第三,上实(国企)占股第四,汉鼎(美国)占股第五,祥峰(新加坡)占股第六,说白了就是一家万国血统的合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