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说还打算借此机会赚朝廷的银子不成?”史贻直有些不悦道。
其实,随着大明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大明官员中对于商人的不满的不在少数。作为圣人门生,史贻直是传统的读书人,自然对于商人没什么好感。不过这些年,朱怡成废除四民,扶持商业,这是大明朝廷的国策,像史贻直这些官员虽然表面不反对,可心中却很是不舒服商人阶级的地位提升。
如果是平常也就算了,对于商人那些破事史贻直也不想管,可现在分明是朝廷的政事,商人却也想在其中插上一手,孙嘉淦虽说没有商人找上他直接要求,可却在孙嘉淦的话里史贻直听到了一丝不同的东西,那肯定是有同商人有着关联的官员或者其他人旁敲侧击地表达了这种意思,要不然孙嘉淦也不会这么说。
“儆弦兄这话说的有理,但商行承担运输在我大明也不是没先例。早年间,我大明南下福建、广东,同满清和葡萄牙大战,其中后勤保障就是由宁波商行来承担。而之后,新明的移民甚至包括眼下的吕宋、柔佛等地,商行也是承担了不少。”
说到这,孙嘉淦又道“虽说商行的船只比不上我大明海军,可要从运输能力而言倒也是不差,再加上我大明中跑朝鲜的商行不少,如能动用起来也许更为便利一些……。”
“锡公!这是国事!国事那里能拿来谈买卖的!”听到这史贻直直接开口打断他的话,表情很是不悦。但很快,他又放缓了语气,叹声道“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辽东之战事关重大,当年我大明用宁波商行一来是无奈之举,二来宁波商行不比其他,皇爷对此也有把握。而如今我大明海军已经纵横四海,如此大事何需用商人出面?这样吧,你去同海军那边商议一下,让他们想办法保证解决,如果再不行,我亲自出面,我就不信了,如此规模的海军还调不出些运输船来?”
见史贻直说到最后有些情绪,孙嘉淦也不好继续劝,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虽然史贻直和孙嘉淦都是文人出身,又同属于清流,两人平日的关系也很是不错,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史贻直此人少年成名,今年仅仅三十七岁而已,他比孙嘉淦要小了一岁,两人年龄相仿,可出身不同。
史贻直是江南人,家境不错,少年在乡间就有神童之名,科举也是极其顺利,如果不是朱怡成后来在江南起兵,恐怕史贻直早就在清廷那边一路坦途了。而历史上的他同样也是如此,史贻直中了进士后先是授检讨,后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太子庶子、讲读学士,直至到内阁大学士和两部尚书,直入中枢。
可以说史贻直这一路走来基本没吃什么苦,再加上他的性格养成了清高和固执的脾气,更重要的是他在大明没当过地方官,被朱怡成看中后一路高升,由言官位置上直接就做到了左都御使的位置。
但孙嘉淦不同,孙嘉淦出身贫寒,科举更是坎坷。相比一帆风顺的史贻直,孙嘉淦要艰难许多。在大明出头后,孙嘉淦从基层做起,更当过地方主官,在入军机之前他就是顺天府尹,深知地方政事和民间大小事宜。这同未有基础工作经验的史贻直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两人虽然同属清流,脾气也相投,但两人看待问题的立场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相比史贻直,孙嘉淦更注重实际,虽然他也对于商人阶级的现状有些不满,可在很多情况下他依旧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拒绝。
原本,孙嘉淦今日是打算同史贻直商议一下这事的,没想到史贻直的反对态度会如此激烈。
既然史贻直不同意,那么他也只要先同海军那边沟通,可海军那边的情况孙嘉淦也是知道一二的,倒不是海军拒绝协助,而是的确有些难度,要不孙嘉淦也不会考虑用商行这个问题。